创新调查报告

通过我们的创新调查报告,您可以深入了解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创新活动。该调查由中国德国商会向其会员企业发起,涵盖诸多创新方面,包括德国企业面临的监管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

中国德国商会创新报告 | 2024——本地化策略推动创新加速

2024年10月25日发布

本报告基于2024年对中国德国商会的324 家会员企业进行的调查问卷和采访。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不断发展,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增长趋于平缓的局面,中国将科技创新作为未来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了应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竞争对手日益增长的创新能力,德国企业正努力扩大研发和创新活动的本地化。他们正在实施中国本地化的创新战略,以提速创新并增强其在中国的市场竞争力。

核心发现:

  • 半数以上德国企业认为需要加快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就产品上市速度而言,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的能力更强(56%)。大约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他们的中国竞争对手在利用当地资源(40%)和使用更现代化和更具成本效益的研发基础设施(33%)方面更强大。尽管如此,大多数受访德国企业(80%)认为,与中国竞争对手相比,他们对客户需求的理解更好或至少同等。对于大约一半的德国企业来说, 合格人才不足(48%)是在中国创新的最大障碍,其次是德国总部的支持不足( 3 8 % ) 和总部缺乏资金支持(33%)。德国企业难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创新经费补贴、人才和供应链等。这些因素都在不断影响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运营和创新能力。
  • 经济实力是中国创新活动融资的关键:对于近三分之二的德国企业(72%)来说,德国企业在华主体自己本身的盈利能力和利润再投资对于为他们在中国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是至关重要的。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依赖公司内部资金调配和内部融资(49%)来支付他们在中国的研发中心的费用。尽管超过一半的人知道政府对创新的补贴,但只有少数人成功获得了创新补贴(17%)或利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16%)为中国主体的创新提供资金。
  • 德国企业继续进行本地化研发,以加速在中国的创新:与2022年相比,德国企业正在加大在中国的研发力度。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63%)在中国进行研究,近七成的受访企业积极进行开发(69%)。研究活动集中在“在中国为中国”(34%)和“在中国为中国和全球”(21%),而每八名受访企业中就有一位是“在中国为全球”(8%)。德国企业更关注将其中国发展成果推向全球市场, “ 在中国为中国”(34%)和“在中国为中国和全球”(27%),而十二分之一的受访企业则专门为全球市场在中国进行研发(8%)。在中国没有研发业务的德国企业数量保持稳定,约为整体的四分之一。德国企业正在从在中国的创新中获益。首先是提高产品竞争力(64%),其次是扩大现有或进入新市场(62%),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声誉(52%)。
  • 降价压力和激烈的竞争正在推动德国企业的创新:对价格敏感的客户(85%)是推动德国企业在中国进行创新的最重要市场驱动力。其次是竞争对手创新能力的提高(82%)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72%)。相比之下,中国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营销环境仅影响约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36%)。另一方面,国家或工业产业规范和标准(56%)、知识产权保护政策(53%)、政府补贴(52%)和碳中和(50%)法规被认为是推动创新的四大监管驱动因素。
  • 专注于本质:闭环的产品和流程创新是成功的关键:为了应对中国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多方面挑战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德国企业正在通过关注基本要素来加强其产品、服务和流程创新活动。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适应当地客户需求的产品创新是最关键的创新类型(93%),在过去两年中,他们在中国实施此类创新的比例增加了1 4 %(65%)。第二重要的创新类型是服务创新,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74%)认为服务创新是必要的,在过去的2年内将实施率提高16%,达到40%。虽然其他创新类型总体保持稳定,但对生态系统伙伴合作创新的关注却有所降低, 只有少数德国企业(14%)实施了生态系统伙伴合作创新。调查结果强调了闭环创新。与长期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与202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德国企业实施生态系统伙伴合作创新的情况大幅下降(-36%),原因是企业更专注于在中国扩大产品(+14%)和流程创新(+16%)活动。
  • 在中国创新生态系统中获得竞争优势:为了在中国保持竞争力,必须缩短研究周期,加快产品开发的上市时间。通过技术侦察等方法,德国企业能够探索热门技术,并发现潜在机会,将其纳入其投资组合,提高敏捷性,并扩展中国的创新战略。“快艇”战略涉及建立一个专门的研发实体,专注于研究、测试和迅速实现想法。扩大开放式创新活动,发展与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伙伴关系,为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获得了接触下一代科技发展的机会。作为中国创新战略的一部分,整合供应链和扩大垂直整合可以降低风险、增强产品洞察力并降低成本。为了适应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德国企业也可以考虑将其在中国的业务产品从单一产品转变为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更深入的合作和更紧密的客户互动,德国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客户需求,以扩大竞争优势。

下载报告

创新,从中国走向全球——中国德国商会创新调查 2022

2022年6月,中国德国商会和管理与技术咨询公司——毕博共同发布了中国德国商会《创新调查2022》结果。结果显示,在本土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在华德企还面临着具有挑战性的监管环境,以及在创新活动中缺乏战略网络和合作伙伴。在华德企通过积极推进创新活动本土化同时加码在华研发以服务中国及全球市场,来全力应对上述挑战。

 

本土竞争推动德企创新

竞争对手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是87%在华德企最重要的创新驱动力。过半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在建立和扩大本土研发能力(55%)、由本土团队推动的研发进程(51%)以及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上市时间(50%)方面更具优势。然而,大多数德企(86%)认为,与本土竞争对手相比,它们在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占有优势。中国德国商会华南及西南地区执行董事马廷坤(Martin Klose)表示:“德国产品的高品质是先决条件和竞争优势,但要跟上中国的竞争步伐,则必须缩短开发周期和产品上市时间。”

 

旅行限制、知识产权问题和缺乏合作伙伴关系:创新的障碍

知识产权保护仍是在华德企在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的一大挑战。每六家受访德企就有一家(16%)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机械和工业设备行业的(21%)。为了避免侵权风险,30%的企业在国外开发核心技术,只在当地进行适配。马廷坤表示:“中小企业应注重在中国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安全标准,使子公司能够开展安全的技术知识和资源交流及能力建设;而大公司应保持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安全标准,并不断审视知识转移的相关风险。”

持续的旅行限制阻碍了知识交流,也严重影响了在华德企的创新活动。77%的受访企业表示合格员工数量不足,旅行限制严重加剧了这一问题。

对三分之二(68%)的受访企业来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开放式创新的首要形式。然而,37%的在华德企认为,缺乏外部合作伙伴和网络是其在创新领域面临的一个突出挑战。毕博合伙人兼中国区总经理叶天德(Tunde Laleye)表示:“通过建立有针对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应对创新挑战,从而弥补当地普遍存在的专业知识差距,这是德企加强在华创新活动的成功战略方法。”

 

德企扩大在华研发布局,以面向全球市场

中国不仅是德企进行本地研发的重要市场,也是新兴的全球市场中心。近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在中国为当地市场进行研发,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则通过在华研发服务全球市场。马廷坤说:“只有在国家之间信息自由流动的前提下,适当的研发才能发挥作用。应当明确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条例。为了充分挖掘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潜力,并从各种可能性中互利共赢,有必要为德企提供可靠的监管框架,并确保公平竞争环境。”